【龙砂中医】大雪:顺应天时,养藏补肾,共度寒冬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气温显著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部分地区会降大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风寒更盛。
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
从中医养生学角度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做好大雪养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黄帝内经》中说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表明了冬天不“养藏”,对身体健康不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避寒就温,无扰乎阳
冬藏通俗点讲就是到了冬天,人体应该进行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使阳气好好蓄积和潜伏,等待第二年春季的到来。冬季温度过低,容易消耗阳气,导致经络不畅,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发生疾病。冬季养生,主要是要藏肾阳。所以,冬天首先应避寒就温,护藏阳气,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脚、肩膀、腹部这5个部位的保暖。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人们最佳的作息时间应是晚上10时至第二天早上6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运动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选择慢跑、快走最适宜。晨练不宜过早,要避免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不宜大汗淋漓。
衣
穿衣要适度,过少过薄容易感冒。穿衣重点注意关节保暖。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个三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故这三个部位应重点保护好。头为“诸阳之会”,冬季外出尽量戴一顶帽子,穿高领衣服,出门可戴围巾,围巾系在胸口可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影响。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是不错的养生之法。
食
此时进行食补或药补,是年老体弱之人以及慢性病患者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最佳时机。
在饮食上应多食羊肉、菠菜、香菇、山药等食品,以养脾、肾。适当进食黑米、桑葚、山药、核桃、板栗、枸杞、海参、鹌鹑(蛋)等,可以起到补肾填精、温阳益气的功效。
对于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食以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
老年人脾胃虚弱,在饮食上应避免浓浊、肥腻和过咸之品,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多喝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
住
室内要经常通风,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室内要保湿。冬季天气寒冷,因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的使用,室温较高,空气过于干燥,长时间处于室内会引起身体不适,极易发生疾病。
慎防三大疾病
大雪节气对人体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血压、气管、肠胃等方面都因为天气寒冷而有所变化,因此,预防中风、心脏病、消化道溃疡变得十分必要。
一、防中风
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容易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平时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同时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二、防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心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
三、防消化道溃疡
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撰稿:赵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