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号方加减治虚劳(慢乙肝)验案
Ⅰ号方加减治虚劳(慢乙肝)验案
李某,女,29岁,江阴人。
初诊:2017年03月23日
主诉:乏力纳差,口渴口苦,胁肋不舒,腹部胀满,小便色黄,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慢乙肝、肝功能不全病史。
中医诊断:虚劳病,湿热内侵证。
病机分析:肝胆湿热内蕴。
治则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柴胡10g 炒黄芩10g 垂盆草10g 生薏苡仁30g
泽泻15g 橘叶6g 炒陈皮10g 矮地茶30g
茵陈30g 茯苓10g 赤芍15g 制黄精20g
防风10g 炒白芍10g 焦栀子10g 炒白术10g
鸡骨草30g 马鞭草30g 夏枯草15g 焦六神曲各15g
炒苍术15g 绞股蓝15g 生甘草6g
10剂 水煎服
复诊:2017年04月03日
主诉:乏力好转,胁肋部不适感好转,仍有口干,苔黄,脉数。
方药:上方去绞股蓝,加仙灵脾10g。10剂 水煎服。
三诊:2017年04月14日
主诉:诸症好转,二便调,苔薄黄。
方药:上方续服10剂。
按语:本病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蕴结,气机受阻,故腹满不舒,或见恶心呕吐,大便不爽或大便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可见一身面目俱黄;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金匮要略》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验之临床,慢乙肝在发病过程中,常因肝郁乘脾或湿热蕴脾而出现脾失健运的一系列症状,实脾在本病的治疗中有重要地位。实脾即健脾,一方面可使脾土不受肝的乘侮,一方面健脾化湿可消除一系列证候,达到治疗目的。实脾的方法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如热重于湿或热毒炽盛者,先着重清热利湿,使湿热清除则脾得以健运,此为“祛邪安正”,即《金匮要略》原文中“实则不在用之”;如湿重于热或肝郁脾虚者,以健脾化湿为主,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正是《金匮要略》原文中的“补不足”的意义。健脾化湿常用白术、泽泻、茯苓、猪苓,运脾消导常用山楂、谷麦芽、六神曲。
袁师指出本案治宜清热利湿降火,可引湿热从小便而去,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临床加减,若湿重于热,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若热重于湿,可加黄柏、龙胆草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脘腹胀满明显者加陈皮、佛手、山楂;瘀滞者加败酱草、丹参等。
袁师点评:Ⅰ号方系小柴胡合茵陈四苓加减而成,慢乙肝发作时皆以湿热诸多,故用该方舒肝利胆、清热化湿,取效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