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求古训-“清化”之释义
勤求古训-“清化”之释义
袁士良主任中医师(以下简称“袁师”)是全国首批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致力于基层中医药40余载,继承《黄帝内经》及仲景《伤寒论》、李东垣《脾胃论》、叶天士《温热论》,尤其受其先师清末江阴籍名医柳宝诒先生“伏气温病”学说影响,袁师根据地方区域特点和疾病谱特点,其导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使得痰湿内生、气滞血瘀,“湿、痰、气、血(瘀滞)”即成为临证常见病理产物,而其又成为新的病理因素,使得疾病缠绵难愈,故袁师常以“清化立论”实践于临床,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口腔溃疡、失眠、盗汗、代谢综合征等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创立“袁氏Ⅰ号方”、降脂合剂,活用温胆汤、三仁汤、香砂六君汤、资生汤、泻黄散等名方加减,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故“清化”法的学术渊源与源流值得深入探讨。
“清化”是由“清”与“化”两部分相结合而成,二者含义不尽相同,合二为一乃成“清化”。 “清化”之“清”,《说文解字》“清, 朖也。微水之貌。从水青馨”是关于“清”最早的解释。清代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清”之本义与水相关,即为水澄澈,着眼的是主体人对水的透明度、纯净度的理解。“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庄子·刻意》)。
故“清”是一种状态,没有杂物,与“浊”相对,清平、不乱之意,《孟子·万章下》:“以待天下之清也”。也可引申为身体的状态,即“纯净、清肃”之意,是人体本原的、无病的、最佳的状态,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秋三月,此谓容平,……,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
“清”也可以引申为人的精神状态,道家之始为“清”, “清”的源起与“道”“气”相关,“道”“气”是贯注于内在生命的, “清”的生命状态是纯粹素朴的,“抱其太清之本”(刘安《淮南子·精神训》),得“太清”之本,复归“清”“静”之本性,则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心能持定,无有损伤。 “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老子·想尔注》)。“道气归根,愈当清净”,只有“入清静,合自然, 可久也”,“不合清静,不可久也”。
“清”又是一种方法,治法。清解透泄热邪,即清法。《灵枢·经筋》:“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治以甘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耐,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清化”之“化”, 《说文解字》中说,“化,教行也。” 《说文段注》 (浙江古籍 1999) 解释为“匕,变也。凡变匕当作匕。教化当作化。今变匕字尽作化。化行而匕废矣”。 “化”在现代汉语中多作词的后缀字,表示转变为某种性质或状态。《荀子·正名》曰:“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郑玄注:“化,犹生也。”因此,“化”是一种向新的状态改变。
故“化”乃核心,是有目标和针对性的,意为性质或形态改变,“清化”一词组合即可代表向“清”的状态改变之意。“化”也代表人体本身的自然的自我康复的功能。 《素问·五常攻大论》:“歧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所谓“化”,王冰、张介宾均认为指“造化”,即自然界创造、化育万物的机制,又称为生化、气化,在这里具体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故“清化”一词亦可以说是结合人体与天地自然的状态,“因时”、“因地”、“因人”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要善于“因势利导”, 祛除体内“湿、痰、气、瘀”等病邪,使疾病早日趋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