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士良教授“内伤脾胃”病因病机探微
袁士良教授“内伤脾胃”病因病机探微
袁保,杨静,夏秋钰,陈强,花海兵,龚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阴医院,江苏 江阴 214400)
[摘要]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脾胃学派的核心学术思想,指导临床组方遣药数百年,临床内伤杂病多宗东垣脾胃学说,以补养脾胃为核心,袁士良教授宗东垣脾胃学说之旨,认为现代“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由古时由脾胃虚弱导致一系列内伤疾病转变为由于痰湿内阻或痰热内扰导致一系列内伤杂病,治疗上当以“清化”立论。
[关键词]内伤脾胃;病因病机;清化论
袁士良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善治内科杂病,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理,据“三因致病”学说,承先师之经验,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重新阐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新的病因病机,现整理总结如下:
1.“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源流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思想,《脾胃论》[1],全书共分三卷,上卷沿引大量古籍阐述脾胃内伤;中卷论述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下卷提出了脾 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等。东垣遵《内经》及仲景之文而论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气伤乃百病之源。《内经》中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功能的论述,成为中医脾胃学说的基础。《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仲景脾胃观与《内经》一脉相承,仲景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故云安谷则昌,绝谷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得尽天年”。
2.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产生的条件、病因及病机
战乱多病与时医误治是东垣学说产生的时代条件,东垣所处之历史时代,正值金元混战,兵祸连绵,尤其是蒙古攻金之时,民众精神忧恐,饮食饥饱失常,劳役过度,《内伤外辨或论》有“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其分析原因:“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乏已久矣”。加之亲眼所见:“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发表者,有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在书中所辨之文中,均提到:“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之原因。《内伤外辨或论·饮食劳倦论》[2]提到:“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脾胃论》开篇之《脾胃虚实传变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因病机的新解
袁师继承“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与观点,但在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认为此学术思想的病因病机古今有别,东垣时代经济不发达,还处在吃不饱饭的年代,加之战乱连年,民众颠沛流离,民不聊生,能够在当时极为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生存已属不易,饥饱无常、饮食失节、劳逸过度,导致脾胃虚弱,多损及脾阳,加之寒温失所,常内外致病因素交加,导致脾阳虚,脾阳虚损,不能运化水湿,脾喜燥恶湿,水湿困脾,久病的水湿生热,或炼热为痰,痰热内扰,或出现“阴火”之证,故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多是以上因素导致脾胃虚弱,脾气不足,百病乃生。今时之人不然,大凡脾胃病者,临床所见患者体质多偏痰湿、湿热或痰热,多因饮食自倍、嗜食肥甘厚味、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情志不调、劳逸失节、药物致病等因素为主,加之无锡江阴地处江南,江南自古多水湿,又是吴越之地,饮食多甜滋腻,内外湿邪共同为患。袁师总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现代因素。
3.1饮食失宜或嗜食肥甘
《黄帝内经》[3]:“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保护健康的最必要物质基础,饮食失宜也是造成内伤脾胃的最主要原因。《脾胃论》:“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地也”。 现代经济发达,吃不饱者少之,多吃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等;吸烟、喝酒等亦能助湿生痰;或过食生冷瓜果,乱服滋补之品等。肥甘厚味过多加重了脾胃负担,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水谷精微物质不能转化成精血,膏脂痰浊蓄积体内,则聚而为痰湿,痰湿聚于中州,阻滞气机升降,进一步脾胃升降失司而变生诸病。或由于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较快,不吃早饭或晚餐聚会暴饮暴食,久之则致脾胃虚弱而病从中生。
3.2情志失调
李东垣《脾胃论》则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伤元气”。七情致病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的运行失常或精气亏虚,涉及血液与津液,使机体精气血津液失调,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时间长,脑力劳动过多,如思虑过度伤脾,思则气结,气结于脾,脾胃乃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不运,脾胃气机升降不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出现不思饮食、腹胀、倦怠、营养不良等症状,还可上耗心血、肺气,下损肝肾。或经常生活作息不规律,神经过度紧张,或长期抑郁,会导致人气机逆乱,气郁化火伤阴,气机不畅,则导致津液凝滞而为痰湿,血行不利而成瘀。
3.3劳逸或安逸过度,运动不足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许多年轻人深夜不寐,生物钟颠倒,大脑不得休息,劳逸过度,劳逸不能有效的相结合,“劳则伤气”,过度劳力、劳神、房劳则伤气、伤脾、伤肾。安逸过度,运动不足亦不能劳逸结合,《素问·宣明五气》中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经济条件变好,出门有车,缺少运动时间和锻炼,或致使气机不畅,甚或饮食终日、无所用心,则渐生痰湿,痰湿阻碍脾阳运化,脾阳虚则又不能运化痰湿,如李东垣在《医学发明·诸胀腹大皆属于热》[4]中提到:“膏粱之人,或食己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宣化”,因此,脾胃运化功能失职而变生诸症。
3.4气候环境或外感湿邪的影响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其性质为粘腻难化。《丹溪治法心要·湿》[5]中提到:“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无锡地处江南,境内沟河纵横,每年5-6月阴雨连绵,地区较为潮湿,如果久居潮湿之地,或久冒风雨雾露之中,或久着汗衣,或平素多食生冷食物,或长期饮酒等,都可能造成湿邪侵袭人体。湿邪伤人,多从皮肤腠理经脉开始。然后循经入里,伤于脾胃。由于“脾恶湿”,湿邪内阻,则脾胃功能运化失常而变生诸病。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脾胃病致病因素较古时有所改变,由古时脾胃虚弱导致一系列内伤疾病转变为由于痰湿内阻或痰热内扰导致一系列内伤杂病,如脾胃病本身的胃痞、嘈杂、胃脘痛病、腹痛、泄泻、便秘等,还包括不寐、眩晕、头痛、汗证、胸痹、湿阻病、肝病、痤疮、口疮及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内科杂病及更年期综合症等病症,袁师遵“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重新阐述内伤脾胃的病因,强调“三因制宜”,结合体质特点,审证求因,圆机活法,施以“清化”,临床运用每能奏效,自成一体[6,7]。综上所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观点对于深入理解脾胃的致病因素及病理机制、指导临床选方用药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 李东垣撰,文魁,丁国华整理.脾胃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8.
[2] 金 李杲原著,杨金萍,李涤尘点校.内伤外辨或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1.
[3] 唐 王冰注.黄帝内经.北京:中医古籍文献出版社,2003:11.
[4] 金 李杲撰.医学发明.北京:中医古籍文献出版社,2000:07.
[5] 元 朱震亨著. 丹溪治法心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07.
[6] 花海兵,向 培,夏秋钰,等. 袁士良中医临床诊疗经验撷菁,江苏中医药, 2013,45(4):18-19.
[7] 花海兵,向 培,夏秋钰,等. 袁士良清化立论诊疗经验述要,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