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多痰湿 法从清化

病多痰湿  法从清化

-----略论清化法在临床之应用

江阴市中医院    袁士良


1   立论依据

“生病起于过用”,亦起于过养,治病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根据本地区域特点及疾病谱的状况,湿、痰、气、血(瘀滞)为临床常见之病因、病理产物。彼之不去,病焉有向愈之理?

1.1   病多痰湿之成因:

1.1.1  外邪湿气:叶氏谓:“吾吴多湿…”。江阴地处长江,太湖流域,冷暖交替,阴湿多雨,尤以梅雨季节,最为伤人,所谓“天之气下迫,地之湿上蒸,人居其中焉有不受邪之理?”

1.1.2  饮食不节:江阴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民间喜甘甜油腻之品,更因“膏粱厚味”,饮酒无度,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湿热、痰热内生。

1.1.3  情志内伤: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心理状态缺乏合理调整,长期的心理负荷过大,常使七情过用、五志过极,而使气机失调,或为气不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生痰。

1.1.4  劳逸失调:唐·孙思邈谓:“养性之道,常欲劳,但莫大疲。”今世之人,劳逸常走了二个极端:或因“过劳”,每日忙碌奔波,起居无常,房事不节,使气血精液耗伤;或因“过逸”;饱食终曰、无所用心、更不锻炼,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退,机体免疫力下降,种种疾病缠身。

1.2  清化法之概念:

“清”乃方法,八法之一,清平,不乱之意。《孟子·万章下》:“以待天下之清也”。在临证则指轻清去实,务求和缓,力求平衡,不仅体现在临证用药的轻、清、效、廉,还要在饮食调养,养生方法中实践贯彻。“化”乃核心,是有目标和针对性的,意为性质或形态改变,按诊治要点,君、臣、佐、使合理搭配,把“效”作为处方用药的根本目的。

1.3  历史渊源

江阴医药昌盛,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自魏晋以来,有史记载的著名医家达百余人。清·雍、乾年间,以华士叶德培、姜学山、王钟岳等为代表的“龙砂八家”,历盛200余年,在治疗上推崇经典方剂而用药平和,论治立法常独辟蹊径。周庄柳宝诒,学识渊博,为清末光绪年间杰出的温病学家,伏气温病学说的创始人,治疗上亦多从清化泄热入手。所选编之《柳选四家医案》,其间所用清法亦多。凡内伤杂病,多从“湿热”、“痰热”、“痰火”论治,用药亦多轻清灵巧。对后世影响颇深,也体现了江阴、苏南一带独特的人文地域环境。

2   临床应用举隅

2.1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病因可归纳成二句话,即“清从浊化,脂由痰生”。人体运化水湿,化生精微的脏腑,主要有肺、脾、肾三脏,而高脂血症当与脾肾更为密切;即“脾虚不能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肾藏精,主五液,司开阖”。阳虚则火不生土,能洐生痰饮脂浊;阴虚则更能火化热生,炼液为痰,熬血为脂。

治疗:高脂血症临床以痰湿瘀滞,或痰热证型居多,故多从“清化”论治。治以加味温胆汤(温胆汤加生山楂,决明子,石菖蒲,葛根,荷叶,苍术等),合并脂肪肝者加紫丹参、制黄精,肾虚症状明显者合以五子洐宗汤。有肝损者可酌情加用夏枯草及垂盆草。但关键是把体重降下来。(硬道理)

2.2  泄泻

目前临床所治之泄泻,属寒湿或脾胃虚寒者已鲜见。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皆由饮食过度、或嗜食油腻灸愽、或喜食生冷、使肠胃不堪重负,久而脾虚失运,酿湿生热,故临证以脾虚湿热型居多。

治疗:急性发作时可选用葛根芩连汤或连梅汤。慢性泄泻则以资生丸为宜。《脾胃论》,方中以参、术、草、扁豆、薏苡仁甘温以健脾阳,以莲子、山药之甘平资脾阴,以补脾气,提脾气;再以陈皮、山楂曲、麦芽、砂仁,藿香而调理脾胃,更以黄连清理脾胃。罗谦甫谓此方“既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涩,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消,能补能运,臻于至和”。

2.3  口腔溃疡

本病与口臭、口腔异味往往同时存在,亦是现代多发之脾胃病,多由饮食不洁,或偏嗜辛辣,脾胃积热。

治疗:方选“清胃散”加减(药物:生地、川连、丹皮、升麻、当归、石膏)罗东逸谓“阳明胃多气多血,若醇饮肥厚,灸煿过用,以致热雍大腑,逆于经络,湿热不宣,断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清热凉血为君,佐以牡丹皮,而疏其滞;以黄连燥湿为臣,和之以当归,辛散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升举,以腾本经之清气;即所谓升清降浊,火郁发之者也。若见舌下肿痛,加瓜蒌、贝母;口臭者加佩兰、茵陈,取效迅捷。便秘症状明显者可参入“泻黄散”(石膏、栀子、甘草、防风、藿香)。

2.4 高血压病

祖国医学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众多,其中过食肥甘,嗜酒或本为痰湿之体等均为痰浊(湿)内生致血压升高,痰湿上扰清窍。临床常见头晕头重、头昏迷蒙,甚则泛呕痰涎诸症,化痰之药对此可发挥降压之效果。

治疗:方拟天牛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加天麻、牛膝、钩藤、夏枯草等)。痰浊上蒙者加菖蒲、郁金。

2.5   便秘(痰秘)

痰秘之症,是痰浊作崇阻滞肠腑而致大便秘结不行。临床非为大肠热结或阴虚燥热之干结难行。痰湿阻滞气机,多见大便艰涩不畅,粘滞不化之症,典型者粘附于桶壁而不易冲去。此证《张氏医通》已有描述,可以化痰润导以通腑。

治疗:临床常用的杏仁、知母、瓜蒌、皂角、莱菔子等均有润导通便之功。若脘腹胀滞明显者,可参以木香顺气散(木香、青陈皮、当归、川芎、枳实、厚朴)以理气化湿导滞,则其效更佳。

2.6   遗精

遗精一症大都由心火偏旺,抑或肾虚不固所致,现也多见于痰湿,湿热导致者。《明医杂著》曰:“梦遗滑精,饮酒厚味,痰火湿热之人多有之。”《医学入门》云:“饮酒厚味,乃湿热内郁,故遗而滑也。”以上记载,足见前人辨证之精细,当今之世,因湿热而致遗精、阳痿者尤为多见。

治疗:方选萆薢分清饮,知柏地黄丸,三仁汤等。

2.7   不寐

不寐一证,亦是现代社会病之一。多与饮食习惯,社会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饮食、情志等因素、每易聚湿生痰,化火化热,而使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病。我们选取工作室病案数据库为2013年以来的320例不寐症诊治资料,运用频数分布统计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本组320例不寐症的辨证论治中,经辨证为痰热内扰型的为227例,占总数的70.9%,足见痰热为病之广泛。

治疗:黄连温胆汤。本方出自清陆廷珍《六因条辨》,为在南宋陈无择撰《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基础上去大枣加黄连而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健脾安神之效。尤适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失眠。临床一般都与酸枣仁汤合方使用,有相得益彰之妙。

时代总是不断发展的,中医事业的发展也一样。江阴为“中医之乡”,历代名医辈出,龙砂医学流派就是其代表性的一家。纵观历代名贤,无一不上承《内经》、仲景之说,又根据当时社会背景及发病特点,在治病、用药、组方上注重阴阳。特别是重视时令、气候、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治法,创制出一套针对时代及发病特点的治法与方剂,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