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法运用经方的体会

温法运用经方的体会

袁士良

l 温化痰饮  

翟某,男,81岁。1 989年 12月 2日诊。

原有冠心病史。旬日来咳嗽气逆,左胸窒闷隐痛,伴见心悸眩晕,舌质有紫气、苔滑腻,脉细而结代。此饮邪内聚凌心,心阳被遏。治宜温化痰饮。仿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

川桂枝5g,云茯苓15g,生,白术12g,炙甘草3g制半夏10g,紫丹参12g,细辛3g。5剂。药后咳逆已平,胸闷亦减,尚觉心悸,夜寐欠佳。此饮邪内羁,尚未尽化,原方加 白芥子6g,前后服药15剂.绪症均瘥。

按:饮为阴邪,痹阻胸阳.则为胸闷;上扰清空,则为眩晕;水饮上泛,射肺则咳,凌心则悸。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利湿.桂枝通阳,白术健脾,甘草和中。加半夏化痰,丹参活血;又配细辛以散寒行水破痰,开胸中滞结,白芥子顺气豁痰通窍.则温化寒饮之力更强,而共奏通阳蠲饮之功。

2 温中散寒

刘某,男,45岁,工人。1 986年l2月10日诊。

夙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多年,旬日来脘中隐痛绵绵不休,空腹为甚。时觉口淡渗水,偶有呕恶。前投吴茱萸汤加味,呕恶未作,而绵绵隐痛不休。诊见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此中虚里寒之候。仿小建中汤意。处方:

炒白芍30g,川桂枝6g,炙甘草10g,淡干姜3g,大枣 5枚。5剂 另:高梁饴5颗,每日 3次嚼服。

服药后症减大半,加炙黄芪15g,续服 5剂而诸症告瘥。

按:小建中汤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本例辨属中虚里寒,故应用此方收效甚佳。

3 温阳摄血

张某,男,46岁,教师。1992年l1月24日诊。

患者反复发作脘痛不适,3日来大便下血不止,血呈淡褐色,伴见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此属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治当温阳止血。处方:

灶心黄土60g(取汤煎药 ),焦白术12g,炮附子6g,炒黄芩 6g,陈阿胶 10g,炙甘草 5g,花蕊石15g 。5剂。

服上药 2剂而症减,尽剂而便色转黄。遂改以香砂六君善其后。按:本例方以灶心土、甘草、白术健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止血且又滋其既虚之血。此方“甘苦合用,刚柔相济”,是为阳虚下血而设。

4 通阳行痹

刘某,男,49岁,职工。1 988年12月 8日诊。

1988年 2月,患者 因劳汗感寒,渐起腰部及四肢关节酸痛,以后腰部酸冷疼痛逐渐加重,转侧不利。每于天气变化时,酸痛更甚。延至 9月,四肢肘膝以下麻木,甚则两手不能握物,两足屈伸不利。诊时肢冷,舌质淡,脉沉细。此乃阳虚感寒,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之血痹。拟方温阳通痹和络,佐以虫类搜剔。处方:

炙黄芪30g,川桂枝6g,炒白芍6g,黑白附子(各)6g,当归 10g.川淮牛膝(各)12g.蜈蚣3g。生姜3片,大枣 5枚,每煎加黄酒少许温服。

药进 10剂,腰酸肢麻症减,时值冬令。遂以上方加鸡血藤20g,取10剂量研末,以姜、枣煎汤制丸,前后服药2月,诸症尽除,随访至今未复。

按 :本病乃因劳而汗出。腠理开泄,风寒外袭,凝于血脉而为病。《素问·痹论》:“营气虚,则不仁”。故用黄芪合桂枝以益气通阳,芍药养血和营,姜枣调和营卫。因患病日久。而酌入虫类搜剔。

5 通阳散结

陈某,男,62岁,农民。1990年10月21日诊。

近年来时觉胸闷心悸,每于劳累时尤甚,曾于某医院经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刻下心胸憋闷如压重物,气短、心慌,舌苔白腻,脉形细缓。此乃过劳伤气,胸阳无力斡旋,浊阴痹结。仿枳实薤白桂枝汤意,处方:

瓜蒌皮10g,薤白头12g,川桂枝10,台党参15g,紫丹参15g,炒枳实10g,云茯苓12g.制川朴6g,炙甘草5g。

服上药 5剂而症情好转,再服 5剂而安。

按:枳实薤白桂枝汤方中,枳实、薤白、桂枝相配.通阳散结之力颇强,再伍以瓜蒌涤痰散结,厚朴下气除满,则祛痰下气、散结除满之力益彰。本病因过劳伤气而致,乃配四君子意以益气。收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