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记江苏省名中医“袁温胆”

杏林春暖

              --记江苏省名中医“袁温胆”

1991年至1992年度,被评为无锡市振兴中医杏林奖先进个人。1995年1月,被评为江阴市首届名中医。1999年3月,荣获江阴市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1999年,被评为无锡市第二届名中医。2003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第三届名中医。2009年,被评为全国基层名中医。2011年,以他名字命名以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就是原江阴市中医院副院长,江阴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袁士良主任中医师。

一、从赤脚医生到中医系学生

袁士良先生,1949年4月21日,出生于江阴市原要要乡花山村民二队李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文化大革命期间,刚初中毕业的他,即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农村,他认真参加生产队劳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当过生产队的农技员,也曾有过文学梦。可以说,他虽然人在农村,但对未来充满着遐想。

那时的农村,几乎家家养猪。猪病的发生,也非常普遍。所以,兽医也经常到李家村来。当地一位姓徐以兽医每次到村里为猪看病时,袁士良常常主动前去帮忙。徐兽医见他踏实真诚,虚心好学,就教他打针等一些诊治技术。渐渐地,他不仅为村上的病猪打针,邻村的人也常找上门来。他也从不推辞,总是力所能及,默默奉献。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得到了乡亲们的普遍好评。因此,1968年10月,当江阴市在全市农村挑选第一批“赤脚医生”时,在他所在大队讨论人选的会议上,他得到了全体农场乡亲们的一致推举。

袁士良十分感谢大家的信任,也非常珍惜接下来的学习机会。在长江边上三个月的封闭式培训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每堂课上所讲的内容,他都一字不漏地全部记录下来。再经过晚上的自习,第二天就能做到复讲出来,使之成为自己已经理解、基本掌握的知识。

培训结束后,他就走进了所在大队的卫生室,开始了他五年以“赤脚医生”生涯。五年中,他始终牢记肩负的责任,常年坚守诊室,坚持随叫随到。同时,还结合季节气候的变化,努力抽出时间下村巡修宣传,因而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医术业务上,他通过长期的诊治实践和看书学习,也使自己在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上,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当时“赤脚医生”中的优秀代表。

当时,要塞镇卫生院为加强村办卫生医疗室所的力量,特地抽调了部分专家医生下乡驻队蹲点。来到花山村医务室的“驻队医生”,是当地较有名望的薛铭章先生。薛铭章早年师从云亭镇的江阴晚清名医夏子谦。夏子谦是邓养初的徒弟,而邓养初则师从清末名医柳宝诒。真如谚语:“名师出高徒”之说,薛老先生中医功底扎实,擅长肝胆脾胃诸证,亦精通妇科疾病。

受薛铭章先生的影响,袁士良开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薛先生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了《内经缉要》和《伤寒论》等中医方面的典籍。与此同时,他又经常采集和应用当地的一些中草药材,开出一些简单的中医方剂,用于当地常见疾病的防治。

1973年,全国停办了8年之久的大学,恢复了招生。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首次招生。此次招生中,强调了要招收有实践经验的适龄青年,且需经过严格的政审和文化考试。袁士良作为又红又专的典型,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如愿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南京中医学院(当时叫江苏新医学院),成为这所全省中医最高学府的一名江阴籍中医系学生。

迈进大学之门,是袁士良先生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四年的大学生活,袁士良自然格外珍惜。在校园浓厚的求学氛围中,在中医学知识的海洋里,他和同学们一起如饥似渴地汲取。虚心求教,攻难解疑,博采众长,相互帮助。连课余饭后的短暂休息时间也不放过,有时甚至于废寝忘食。中医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方剂歌诀”、“药性赋”等,是必须死记硬背的。尽管十分枯燥难背,但他们下定决心,迎难而上。自抄自编了专门的小本本,来一句一字地强化硬背。由于学得扎实,烂熟于心,就象刻印在脑子里似的,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久而不忘,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随时选用。

在校期间,他们还多次走出校门,深入基层一线,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辨证施治的基本功,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医理论的认知能力,为今后顺利地尽快步入中医诊治队伍行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华士医院四年珍贵的临床实践

1977年,袁士良大学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愉快地来到了华士镇中心医院,渡过4年多的住院医生生涯。

华士中心医院,位于江阴市与张家港市的毗邻地区。由于离县城相对较远,交通又不太方便。所以,许多危重急症病人,只能就地进行抢救和医治。这对袁士良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考验和挑战。然而,这也是一个实践锻炼和自我成长的良好机会。运用大学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凭着以往的临床实践积累,更在抢救过程中发扬夜以继日的职业精神,袁士良一丝不苟地对症施治,并努力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成功地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病人。

1979年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急诊室送来了一个已经昏迷不醒的8岁男孩。袁士良立即放下其它工作,进行全力抢救。他发现,小孩全身都已经呈现紫色的花纹。这是中毒异常严重,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症状。如果按照以往传统的抢救方法,成功率很低。正巧,他在近日的一次交流活动中,学习到了外地的一种先进医治方法,他决定立即依照采用。那一夜,他一直守候在病孩身旁,密切地时时观察和分析病情变化,并随即根据变化而调整用药剂量等。经过8个多小时的抢救,病孩终于在第二天凌晨3点左右苏醒过来。病孩的父母一再万分激动地对袁士良他们表示感谢:是你们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

诸如此类的紧急抢救病例,对袁士良他们来说,那时是经常碰遇的事。

袁士良清楚地记得,他一夜中抢救危急病人最多的记录,达到了四人。

那几年,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菌痢、食物中毒到急性慢性呼衰、心衰到大出血等,所有急等抢救的濒危病人,他几乎都要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治。可以说,在医院急诊的第一线,他天天冲锋在前,全力以赴接诊,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那时,华士中心医院的医疗设备还相对比较简陋缺乏。例如,中毒病人一般必须进行的洗胃治疗,华士医院当时还没有一件相应的仪器设备,只能采用比较原始的催吐洗胃方法。每次洗胃治疗,医务人员都必须站立一至二个小时。但他从不叫苦,从不畏难,而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每次都认真细心地圆满完成抢救任务。

袁士良高度负责的博爱精神,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饱满热情的工作态度,使许多危重病人都及时地得到了理想的救治,从而转危为安。他也由此得到大家广泛的信任、敬重和爱戴,成为医院当时的一位“大忙人”、“大名人”。

由于工作出色,袁士良在大学毕业工作后的第二年,就先后被华士中心医院任命为内科的负责人、门诊急诊部门的负责人,担负起了全院主要治疗科室的领导重任。

在华士中心医院4年多的时间里,虽然由于现实诊治工作的需要,他不断强化了自己西医方面的诊治业务知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医系毕业的中医医务工作者。当时,江阴早在每个乡镇以医院或卫生院,都专门设置了中药房,配备了相关的中医药材。这在江苏省的六十多个县级城镇中,是唯一的。这为袁士良在平时的诊治,工作中,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中药药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而袁士良也在这方面不断地去努力践行,并见到了比较理想的成效,这是十分可喜的。

三、创建全国县级示范中医医院

1978年,原江阴市澄江镇卫生院正式挂牌改为江阴市中医院,为了充实中医院的中医人才力量,从全县抽调了一批中医方面的人才。1981年,袁士良也从华士中心医院上调到该院。

1989年,袁士良先生被任命为江阴市中医院最强最大的科室——内科一病区的副主任。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的内科一病区,从科主任叶藻医师到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是长期从事西医方面工作的。因此,他们对中医知识相对缺少了解,或者可以说是多多少少对中医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偏见。所以,袁士良想在全科内展开中西药结合以诊治方式,开始并不那么顺利。既然是中医院,就应该请中医发挥出应有的、也完全可以有的治疗作用。袁士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努力的。他决心在具体工作中,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和诊治效果,来逐步改变和纠正他们对中医的一些认识。

1992年,叶藻主任上调到院部任副院长,由袁士良先生接任内科主任。同年年底,也就是袁士良接任内科主任不久,全国首批“示范中医医院”创建工作开始了。江阴市中医院被列为全省的首个县级示范中医医院创建单位。

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付压力深沉的重担!

当年江阴市中医院的实际情况,内科一病区、外科、妇产科、骨伤科等病区,都是以西医诊治为主的。医务工作人员,也基本以学西医的为主。如果不把这些科室从西医病区改变成为中医病区。那么,创建示范中医医院就完全可以说是一句空话。而把这些病区从西医诊治为主改为以中医诊治为主,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只是简单地改个名字,而是涉及到诊治方式,病历书写、中医中药使用率和实际疗效等一系列问题,其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具体工作实施中,没有什么样式可以学习参照,完全要靠自己去摸索、创新。

开弓没有回头箭,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摆在那里。只有迎难而上,接受挑战,齐心协力,才能跨越困难,战胜困难,迈上成功之路。

当时,全院上下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层层签订创建责任状时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因为内科是当时全院最大最强的主要科室之一,医务人员也相对较多,创建任务自然也相对繁重与复杂。所以,一时间成了全院上下瞩目的对象,关注的焦点。

袁士良先生对创建县级“全国示范中医医院”,抱着坚定的信念,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到了这一创建活动中。在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他带领全科医务工作人员,团结一致,着眼大局,服从需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规划方案,扎扎实实地展开具体工作。从中医病历的书写、中西医诊治的结合使用,再到纯中医中药诊治等等,他们一切从头开始学习,一步接着一步,步步紧紧衔接,一丝不苟地全力推进着“示范中医医院”的创建工作,并如期取得的成果。

在袁士良先生的带领下,更由于内科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内科诊治病人的中医病历格式采用率、中医药治疗率等,最终都达到和超过了60%(要求是40%以上)。同时,还实现了和院内的中医病区一样,完全按中医病区标准完成考核任务的严格要求。

内科取得的这一可喜成绩,为全院创建“示范中医医院”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表率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其它科室的创建工作,从而保证了全院整体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近二年的“示范中医医院”创建工作,到1994年全国“示范中医医院”考评前夕,内科病区的所有医务人员都在诊治中做到了熟练书写中医病历,使全院中医病历书写率达到了100%。其余病区的中医病历书写率、中医药使用率等考核指标,也全部达到了规定要求。

1994年,江阴市中医院经过验收考核,顺利挂上了全国首批“示范中医医院”的牌子,成为江苏省唯一的一家县级“示范中医医院”。

四、从提出清化法到创立清化论

袁士良先生虽然由于工作需要,走上了领导岗位,从事过几年行政管理工作,但他从未脱离过基层,始终坚持了一线的接诊医治工作,坚守着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在长期的临床诊疗实践中,袁士良先生从治疗急症入手,继而涉及内科各类病症,最后形成了特别擅长于肝胆、脾胃、肿瘤、妇科等病症的诊疗调治这一特色。从医五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为给数以万计的病患者送去安康而感到无限欣慰。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观察积累、沉静思考和辨证归纳,终于总结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观点和学术见解,这就是“病多痰湿、法在清化”的临床治疗大法,即清化法。并由之创立了“清化论”这一学术思想。

清化论,是对清热化湿、流气化湿、清化淡热、清热透表、芳香化湿、淡渗化湿、辛开苦降、理气化湿、解郁疏肝、活血化瘀等医治湿热症、痰热症、气火症、血瘀症等“痰、湿、气、血”相关或相兼疾病总的治疗法则的概括和简称。

湿热症、痰热症、气火症,是江阴地区患者常见的中医病症。其表现症状,或胸闷腹胀、或头晕头眠、或身困乏力、或食欲不振、或口苦咽干、或肢麻身痛……这些病症临床常见。

袁士良在临床诊治实践中,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温胆汤及加减方。温胆汤理气、化痰、清热、利湿,这是“清化法”的主方。再根据每个病人以不同症状,随症加减。如,加桑菊、加左金、加柴芩等等。如此对症应之、辨证施治,自然也就能有的放矢,从容地应对每个不同病症,收到理想的诊治效果。从而化解了许多疑难杂症,治愈了不少沉疴痼疾。

病例一:许某,女,56岁,某市环卫所干部。患者因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两年,近日加重发作而住院。入院后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内有数十枚结石光团,大小为0.8×0.4厘米不等。经袁主任辨证施治,中药小总攻疗法治疗一周,共排出结石30多枚。再经B超复查,胆囊及胆总管内均未发现结石影,患者症状、消失而康复出院。

病例二:林某,男,58岁。患者素有慢性乙型肝炎。面色萎黄暗滞,形体消瘦。二颧显红丝赤缕。纳食脘胀、大便溏薄、苔质暗紫,脉细弦。经袁主任等辨证合议,当属湿热久蕴,肝郁脾虚,血瘀胁下。故拟清热化湿、柔肝健脾、行气化瘀。袁主任自2007年11月5日的初诊之日起,至2009年4月20日的再次复诊之日止,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其接诊30余次。每次依症用药,收到良好效果。在2009年4月20日的复诊复查中,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B超显示,肝回声增粗,血管走形清晰,门静脉内径1.0cm,脾脏不肿大。患者自述,纳寐均佳,二便亦调,体重增加。面部红润有光泽。苔薄,舌质偏红,脉细小弦。

病例三:张某,女,43岁。患者有6年慢性肾炎史,经常浮肿。腹部常常胀满,尿少、腰背酸痛,畏寒肢冷。舌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经袁医师对症施治,服用加减的经方二十余剂。复诊时,水肿渐退,诸症明显减轻,渐次而愈。

病例四:韩某,男,78岁。患者小便淋漓不畅已有近十年。因不能排尿伴小腹胀痛住院。经反复导尿、补液、口服药物,仍不见效。最后只能靠保留导尿维持。袁医师接诊后,对症服用中药方剂。一剂后,即有排尿感觉,但量小不畅。再经服用数剂,小便即渐次顺畅。此后数年,未再复发。

如此类似的临床病例,还可以举出很多。

袁士良的清化法是临床常用法,温胆汤也是无人不晓的常用方。他开出的处方,用药寥寥,一般也无贵重冷僻的中药,看上去十分清爽平淡。但是,恰恰是在这种平淡中见证了中医中药的神奇,也造就了他这样名至实归的江苏省名中医,使之在业界拥有“袁温胆”这一令人敬重爱戴的美誉。

叶茂花艳的中医学术理论之树,必定是深深扎根于临床诊疗的沃土上。从清化法到清化论,就是袁士良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不懈探求和思索的理论成果。我们相信,这一学术思想,必将在今后的临床诊治上,发挥出更多更广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应用,为千千万万的病患者送去更理想、更美好的康复和安宁。

五、成立袁士良各老中医工作室

2011年底,江阴市首个省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项目——袁士良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袁士良先生被评定为江苏省首批名老中医工作指导老师。2015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袁士良各老中医工作室,主要以系统整理挖掘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理论和思想为宗旨。工作室将建立由名老中医本人、中医临床、计算机软件等多学科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努力在传承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学科带队人等方面作出探索,使之成为培养中医学传承型人才的流动站。

工作室常年开展的接治诊疗项目主要有:肝胆、脾胃、肿瘤和神志方面的疑难病症、妇科调经病症、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药防治、膏方体质调理等。

袁士良工作室面向江苏省开放,接受5名以上外单位的进修、研修人员。至2018年10月,袁士良工作室已累计带教学生30名,其中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中医人才,超过一半。这些优秀的中青年中医骨干,来到工作室,采用侍诊、跟师笔记、读经典、病例研讨和开展学术经验交流等办法,在病症脉络的梳理研讨,对中医经典的理解领会,对方剂中药的灵活应用等,无一不得到真真切切的全方位提高。同时,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有效扩大了中医药的学术影响力,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中医药远大前景的信心,从而为中医人才储备充实了更好的基础。

2016年,袁士良工作室的同仁和学生们,整理出版了《清化发微》一书,这本袁士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集,既真实反映了袁先生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临床特色,也代表着江阴市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成果。

一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的组建者,除了必须拥有精湛的医术,深厚的中医药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所以,可以说,这种师徒式的传承方式,有形中传承的是医术,无形中传承的是医德。这是尤为宝贵的。而袁士良名老中医工作室,就是这样一方中医药圣地。袁士良先生2008年退休后,仍皆用至今,每年接诊人次,近万人次以上。“入门先减三分病,接生频添一段春”。是啊!春知熙和时光,是人们最向往和留恋的,而袁士良先生送给求诊人们的,就是这样的春晖、春色和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