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严”
老师的“严”
花海兵
老师是以和蔼著称的,跟师20年,老师的“严”,也是我这个徒弟深有感悟的。他常和我讲,“谦受益,满招损”,“道非术而不立,术非道而不行”,“要上得了急诊,坐得稳门诊,中西两手都要硬”,如此等等。兹就老师对徒弟是怎么样的要求,姑且揣摩一下,不知老师认为我说得对于否。
第一,“德、悟、勤”,三字真言。
以德为先。《医学源流论》提出择徒的首要条件,“人品端方,心术纯正”,费伯雄指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医虽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可不儆乎哉!”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者,才会有仁爱之心,慈悯之怀,欲济群生之志,如此才可以成为传承之人。
以悟为要。“悟,觉也。”(《说文》)所谓悟性,是指分析和把握事物本质,悟出真谛的能力。悟性可以是先天具有的资质,也可以是后天发展的潜质。中医学术渊深,非聪慧之人,难以精通其道,何况中医有很多“口不能言”、“言不能谕”的,全靠心神领会,故天资是否聪慧,反应是否灵敏,判断是否准确,思维是否敏捷,皆能评判是否有悟性。事实亦证明,凡悟性好、聪慧过人的,多能继承和弘扬老师的学术思想,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代名医。
以勤为贵。如果说学徒的品德是根本,悟性是条件,那么,勤奋就是成才的关键。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穷极一生都难以遍览群书,且医道之理,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老师最认可“天道酬勤”四个字,认为,只有勤奋好学,刻苦不懈并勇于实践者,方能担此大任,学医没有捷径,唯以勤字当头。
第二,读经典,扎实基础
老师认为,凡学习中医者,如不熟读精研经典,则难明医术之理,难通医学之道,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四大经典一定要精读,经典段落要能背诵。《难经》、《医宗金鉴》、《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本草纲目》等亦应涉略,加以研读。结合专业和区域特点,《脾胃论》、《柳选四家医案》、《温热逢源》等要研习熟读。
老师至今能熟练背诵方剂歌诀百余首,中医内科分型证治信手捏来,我在《老师的“童子功”是如何练就的》一文中作过介绍,我想他也是这么期望我们的,更希望我们在夯实中医基础理论和继承本地区医家学术思想的同时,博览中医各家学说,撷取各家精华,融会贯通,验于临床。
章次公先生尝谓:“各家学说,互有短长,治学者不应厚此薄彼,能取长补短,其庶几矣!”又说:“为医者,仲景书固不可不读,而于历代各家医集,晚近中外科技书籍,以及其他小说笔记之类,凡有关医道者,胥应浏览,识见广邃,而后临床辨证论治,自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老师也说,追本溯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对医术、医道本质的把握和理解,还可以进一步修身养性,提高悟性。
第三,勤临证,师古不泥
国医大师朱良春:“中医要成才,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老师鼓励我们早临证、勤临证,强调治病救人,疗效为先。疗效的提升,除需要理论根基雄厚、勤于临床实践外,还当精专博通,既通晓全科,又精于专科;既辨证详明,又治法多样。要求我们内外妇儿诸科知识均需通晓,并有所擅长;在临证中,内服、外治、针灸、心理等均需掌握,并得心应手。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于古人之方,乃善学古人也。”遣方用药,不是照搬照抄,要根据病人病情、体质、时令节气、环境地域来加以调整,用其长而化其偏。老师也主张在坚持中医为体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为我所用。他鼓励我胃肠镜的诊治工作,正如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的延伸。也要求我们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治疗上治病与治证相结合,而更强调不断挖掘发挥方药、针灸之长,彰显中医药治疗特色和优势,而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老师一直坚守“能中不西”,几乎不开西药的特点。
“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从传承的角度,师之“严”是“爱”,能保证传人的可塑性,保证传承的有效性,是希望传承得以延续,希望薪火相传,代代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