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袁师之精神 担振兴中医之责任

学袁师之精神 担振兴中医之责任

姚星烨

今年是恩师袁士良从医50周年,今天社会各界在这里举办隆重的纪念大会,我作为师门辈分最小的成员,能够参加此次活动,深感荣幸!同时我也深感不安,因为我在相对短暂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在对袁老学术思想的传承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仍须继续努力。我很感谢袁士良工作室能给我这个学习传承中医的平台,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袁师是我毕业踏入工作岗位认识的第一位老师,我2016年6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同年7月分配至江阴华西医院工作。当时还沉浸在因志愿填报问题导致考研失利的悲伤之中,再加上之前见习实习都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大学也曾出国交流过,毕业一下子进入基层医院工作,心理上难免会有落差,因此也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那时听闻江阴中医院的中医专家会定期来华西医院坐诊,我欣喜若狂,马上主动向上级申请能否在空余时间过去抄方学习,领导看我对传统中医如此热爱,马上批准了我的要求,于是我跟恩师就这么结识了,当时对我而言,仿佛黑暗里出现了一盏明灯,袁老师带我真正进入了中医之门!2016年9月我被派往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周末回江阴我继续利用休息时间参加老师每周日上午在华西的坐诊。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要真正成为一名好中医,道路艰难曲折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来引领,那这一路更是坎坷波折。老师师承脉络清晰(柳宝诒→邓养初→夏子谦→薛铭章→袁士良),秉承柳宝诒温病学说,是当代江阴中医流派之中坚。同时,老师对江阴地方中医历史文化又进行过一定的挖掘和整理,系统总结阐述江阴中医流派的发展成果,临证常以“清化”立论施治,“清”乃方法,清平、不乱,在临证则指轻清去实,务必和缓,力求平衡,不仅体现在临证用药的轻、清、效、廉,还要在饮食调养、养生方法中实践贯彻;“化”乃核心,是有目标和针对性的,意为性质或形态改变,根据地域特点和疾病谱特点,“湿、痰、气、血(瘀滞)”为常见病理产物,彼去之,病焉向愈。正是在袁老和医院同仁极力倡导的清化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医之路才从雾里看花开始变得清晰可见,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在跟老师抄方的两年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辩证的细致入微,剖析病机的层层相扣,治法灵动又紧扣病机,处方法度严谨,用药恰如其分、轻清灵巧,于平淡中彰显神奇,疗效独到;老师察色按脉,出口成诵,既有深厚的中医根基,面对鲜活的生命、痛苦的病患,更是平心静气,心细如发。老师50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病人,“德不孤,必有邻”,经常有之前喝中药调好的老病人特意来门诊看老师,“袁医生,我就来看看你。”有时没说上几句话老师又忙着接诊下一个病人,他们就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去打扰,但是良久方才离去,我在旁边无不受感动,好几次眼睛都湿润了,医生患者感情竟能真挚如家人一般,在老师这里我看到了,面对如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不再畏惧,学习老师的精神,做一个如梅花般高洁品格的人,真心诚意的去对待患者,我相信,我们跟病人的关系也将会如同战壕里的战友一般!

老师不仅学识渊博,医德高尚,对待学生也是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诊疗过程中碰到典型的病患,他都会耐心讲解、循循善诱,还经常会提问问题,引发我们独立思考。在跟师抄方的两年时间里,我进步飞快,并且在规培期间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临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是我的几个有代表性的临床医案,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武某,女,53岁。因“间断胸闷胸痛1月,再发4天。”入住无锡三院心内科,当时我正在心内科轮转。病程中,患者面色少华,胃纳不佳,神疲乏力,胃脘嘈杂,饮食不易消化,且诉自汗多,汗出之后更加无力,气短兼口渴,治疗数日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减少,但上诉情况仍无明显好转,相关器质性检查又未见特殊异常。同组的主任医师看我是中医出身,与我商量能否尝试中医中药治疗,让我给她先开几副中药试试。我观察其舌苔脉象,该患者苔薄黄,舌质偏红,脉濡。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胃气虚证。中医治法:清化健脾。方药:香砂六君子合玉屏风散加减。

木香6克,砂仁3克,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姜半夏12克,陈皮6克,焦山楂15克,焦六神曲15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浮小麦30克,5剂,每日一剂。

果然,过了一个端午小长假,我再次查房,患者明显的面色红润,精神转佳,眼睛炯炯有神,说胃口比之前好了很多,吃得下饭了,汗出、气短及口渴现象减少,同时胸闷胸痛症状也大大缓解,主任医师让她可以出院了,患者出院自行要求再带半个月的中药,原方15剂,每日一剂。

二、 糜某,男,60岁。因“反复胸闷1年,加重伴头晕3天。”入院。病程中,患者诉夜寐时差,梦多,时作心悸、眩晕,甚则肉,因不能保证睡眠质量整个人不可避免的有些许烦躁,我诊其舌脉,患者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诊断:不寐。中医辨证:痰热内扰证。中医治法:清热化痰。方药:黄连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黄连3克,姜半夏10克,炒枳壳10克,陈皮6克,姜竹茹12克,茯苓10克,酸枣仁15克,川芎6克,知母10克,栀子10克,珍珠母30克,合欢皮30克,炙甘草6克,5剂,每日一剂。

患者药后症减,夜寐尚可,夜梦减少,睡眠质量提高,头晕心悸症状也较之前好转,苔薄净,脉濡,出院带药15剂,原方继服。

三、 朱某,女,74岁,因“胸闷痛2天,加重14小时。”入院,心内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当时我是管床医生,患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后,要求开中药调理,诉近日来夜寐盗汗遍身,手足心烘热,日间活动后也易出汗,但较夜间轻,气短,纳食尚可,二便尚调,苔薄黄微腻,脉濡滑。中医诊断:盗汗。中医辨证:阴虚火旺,湿热内蕴。中医治法:滋阴泻火,清化湿热。方药:黄连温胆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黄连3克,姜半夏10克,炒枳壳10克,陈皮6克,姜竹茹12克,茯苓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黄10克,山药10克,丹皮6克,泽泻10克,酒萸肉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5剂,每日一剂。

患者5剂服完诉盗汗、手足心发热症状较之前明显好转,自汗消失,整个人也感觉舒服轻松了很多。由此可见,老师擅长用的温胆汤临床应用之广泛,所适应的病种之多,是其他方剂所罕见的,所谓“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治痰”。从老师的医案可见,温胆汤及其加减方,几乎用于临床各科,老师在业界有“袁温胆”的称号,这的确是他的独到之处!

诸如此类疗效很好的医案还有不少,学习和使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笃定和快乐!同时,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学习中医首先要学习做人,做一个像袁老那样医德高尚的人。老师曾长期从事医院的行政管理,但他从未脱离过临床,总在坚持一线的诊疗,坚守着一份发自内心的挚爱。真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这一代中医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国家大力扶持中医政策的坚强后盾,又有袁士良老师这样的大师引领,有良好的学术交流的氛围和渠道,更有全民中医的思想之花在民间的普及,若我们年轻一代的中医能做到平心静气,拒绝心浮气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把握病机,处方用药才会有的放矢,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在帮助病患更好更快的康复中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继而担振兴中医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