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学习感悟

跟师学习感悟

赵雪


今年是袁士良老师70大寿暨从医50周年,跟随老师抄方也有两年,有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中医医生,我们最缺乏的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在2017年,很有幸能参与到“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中来。跟随袁老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袁老师的敬业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每日百八十个的门诊量,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都觉得有些吃不消,但是年近七十的老师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实在令人佩服!

其次,在学习态度上,袁老师说大多数方歌他都可以信手拈来,源于年轻时每日苦背,哪怕是现在,还会时不时背上几句,这点上我们是惭愧的,我们习惯于考前才会去临时抱佛脚,以致在平时看病开方时不够严谨,有时候背不出来就东拼西凑,必然会影响效果!袁老师说那些方子都是古人留下的经典,作为年轻中医来说,一定要会熟练应用,肯定比自己组方效果来得好!据此,举一反三,我们也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各个功效,也就是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以此为基石,在此基础上去总结自己的经验,才能站得住脚!

早在跟老师抄方前就听说老师擅长使用“温胆汤”治疗各种疾病。学识尚浅的我很是不明白,不就温胆汤嘛,短短几味药,竟有这用处?现在想来,也是工作经验不够,不会融会贯通。抄方两年中,真正见识了袁老师将“温胆汤”,这张方剂学中一张常常被忽视的方子,运用于各类常见病,很好地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观念。

举个例子,在春季,盗汗病人会非常多,因为气候回暖,阳气生发,人体的气血由内向外走,加之熬夜、烟酒过度、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可使人体精神过用,血虚精亏,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在跟师学习前,工作中我们碰到盗汗,常会考虑阴虚,然后用些滋阴敛汗的药,但效果往往不佳。抄方期间,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盗汗病人并不是舌红苔少脉细数的阴虚之证,而是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居多,这是因为平素嗜食肥腻,所以在阴虚基础上夹有湿热,此时,黄连温胆汤加味就大派用场了。袁老师说,此类盗汗者要细问盗汗部位,如果上半身出汗多的要考虑热重于湿,而下半身出汗多的要考虑湿重于热,并在此辩证上进行加减,必然会取得成效。

袁老师教育我们说方子虽小,但却值得深究。而我们平时就缺乏这种深究的精神,另外,对病人诊治时,《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三因制宜”不能只存在于书上及试卷上,更要在平时的看病诊治时体现出来。

三年的抄方学习看似漫长,但作为年轻的中医医生,要学习的还太多太多,我一定会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并在自己独立工作中,把所学充分发挥出来,以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