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脑卒中团队成功开展一例全程显微镜下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


71岁的王先生(化名)日前突然出现头晕,伴剧烈旋转感,恶心欲吐,行走不稳,肢体麻木。8月25日入住江阴市中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

入院后医生为他做了颈动脉B超、颈动脉CTA,发现左侧颈总动脉中段小斑块形成、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软斑块形成伴管腔狭窄,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达90%。右侧椎动脉纤细。



面对这样的难题,脑卒中团队经过讨论考虑到保守治疗后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让患者能保证脑供血充足,降低脑卒中风险,尽快恢复健康,该患者只有行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最适合治疗方案。在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术前沟通后,8月28日下午3:00,在全麻下行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本次手术总共用时55分钟,术中出血约50ml,全程显微镜下操作,如此精细的手术像针尖上的舞蹈。

  


这是术中取出的黄色脂质斑块,质地较硬,可见长达3cm*0.4cm,半截针头大小,足以堵塞一根直径约0.5cm颈动脉管,触目惊心!


术后患者在脑卒中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快速恢复,术后第6天复查CTA提示狭窄部位恢复良好,患者下床走动行动自如。


    


本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采取全程显微镜下手术,手术更精细、损伤更小、对血管内剥离更干净彻底。同时在显微镜下精准的操作避免了使用人工血管补片,娴熟的显微操作也可以缩短手术临时阻断血管的时间,避免使用转流管,减少副损伤,降低了医疗费用,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科普小知识

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常见病因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即被视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但在我国开展较晚。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小部分病因是由于大动脉炎、纤维肌肉结构不良、放疗后纤维化等。其病理特点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可具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化、钙化等原因引起各种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最常见表现为一过性脑血管缺血(TIA),其次包括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异常或丧失,同侧单眼盲或视觉-空间能力异常,以及同侧同向偏盲等,具有这些定位症状的患者称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昏,或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认知障碍等,仅有这些非定位体征的称之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其检查方法主要有DSA、CTA、MRA、颈动脉B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通过检查发现血管狭窄程度>50%,无症状颈动脉狭窄通过检查发现血管狭窄程度>70%,原则上首选CEA手术,当有严重心脏疾病等手术禁忌症时可考虑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CEA与CAS各有优缺点,CEA术后对斑块处理彻底,复发几率小,医疗成本较低,而且术后不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但有一定创伤;CAS手术创伤小,但术后复发率高,且需长时间口服抗凝药物,医疗成本也较高,而且再狭窄后处理也较棘手。

在全球,脑血管疾病位居人类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我国每年死亡150万,新发病250万,致残率75%,脑血管疾病一般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所以被称为老年病。但近年来,50岁以下的青壮年脑血管病患者有增多的趋势。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都是发生颈动脉内膜增厚、狭窄的高危因素。因此,我国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及其他卒中风险因素和危险人群进行筛查,也应定期行颈动脉检查。

CEA手术,在国外已广泛开展,国内因为医务人员对CEA手术认识存在差异,导致CEA手术还未能很好的开展,其中原因与我国医疗水平的普及程度较低、筛选出的患者较少、患者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认识不足有关;另外医生自身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影响我国未能广泛开展这项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医学专家呼吁,应加大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的科普宣传,向患者清楚告知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尽早清除颈动脉血管内的"垃圾",降低脑梗塞发生的风险,以免在出现严重脑中风后才来就医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同时,江阴市中医院脑卒中团队提醒广大读者,脑血管疾病重在预防,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当控制高胆固醇和高糖食品的摄入量,多食五谷杂粮和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全面平衡,生活要有规律,学会放松情绪,有车族应尽可能多走一走,多动一动,并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有头昏、眩晕、呕吐等不适症状者及时就医。